????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给全体档案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档案是文化的产物,是凝固形态的文化,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个地方都会孕育独特的文化,收集整理和保护利用好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史料,促进各地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各地档案部门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档案部门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档案法》明确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可见,档案部门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是各地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各地文化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
????档案是历史文化最忠实的记录者。它清晰地记录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加以保存和传承,成为这个地方共同的文化记忆。例如,四川省南充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建立了朱德故居纪念馆、罗瑞卿故居纪念馆、春节文化主题公园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南充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市档案馆还珍藏着具有重要史料和文献价值的历史档案——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和民国文书、司法等档案,市各级档案部门也有多种门类和载体的馆藏档案。这些档案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南充市的档案资源。
????档案部门是文化的传承者,文化传承是推动人类文明的不竭动力。无论多么灿烂的文化,没有传承就会消亡。尤其在古代,档案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传播的媒介很多,档案也凭借其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而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所没有的优势。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代代档案工作者对各类史料的整理、编研基础上的。比如,2004年,南充市档案馆对清代南部县衙档案进行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了《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全宗指南》;2009年12月,南充市档案馆与西华师范大学合作编辑出版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2016年6月,南充市档案馆与国家清史编纂委等合作编辑出版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等。
????文化的根本是教化育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利用多年累积起来的文化财富——档案,作为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就是古籍中所说的“官师合一”,这也是我国早期社会教育的基本模式。直到封建社会后期,一大批书院蓬勃兴起,一些知名学者在书院宣讲自己的思想,创立自己的学派。大多数书院都收藏有大量的经史典籍,主要是为书院的师生服务。为方便查阅和保管,许多书院都编有藏书目录,并对藏书的借阅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书院已具有现代档案馆的性质。
影响角色定位的主要因素
????伴随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各地档案部门紧跟文化发展步伐,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与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新要求、群众的新需求相比,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思想上缺位,与文化部门配合不够。一些档案工作者认为地方文化建设是文化部门的事,档案工作参与文化建设“无用论”“无为论”的错误观念仍然存在;工作热情不高、工作精力投入不够,在地方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缺位”“不为”现象。
????缺乏交流,与主流文化融入不够。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档案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些档案工作者也养成孤芳自赏的心态,与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以及当前的社会主流文化缺乏融合。
????规划滞后,与文化发展对接不够。一些地方未将档案文化工作纳入地方文化发展总体规划,致使档案文化发展方向不明,与地方的自然文化、社会文化、城市文化发展脱节,影响了档案文化对地方文化发展助推作用的发挥。
档案部门如何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当前,正是各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深化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利用,创新档案文化工作机制,探索档案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从更新观念、修炼内功上入手,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首先,要突破惯有思维模式。档案干部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思想认识上升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思考工作;牢固树立“主动作为、有为有位”的干事创业观念,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其次,要提高干部文化水平。善于进行内部挖潜,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工作人员的作用,主动适应档案服务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比如,举办档案专题培训班、开设档案编研专题讲座,以达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和水平的目的。第三,要组建专业编研队伍。善于借助外部力量,聘请文化部门对地域文化有研究的退休老同志组成编研队伍,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
????从拓展渠道、丰富资源上着力,夯实档案文化的基石。档案资源是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源泉。首先,要扩大档案资源收集范围。出台各类档案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界定收集范围,加大对地方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档案资源的收集力度,弥补以往收集渠道单一的不足。其次,要建立收藏激励机制。对于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档案部门除了要主动加强收集之外,还要鼓励一些文化爱好者把即将搬迁或改造的社区、街道拍摄下来,把民间故事、地方方言记录下来;当地档案部门可以探索建立收藏激励机制,让人们把自己的珍藏捐赠或移交给档案馆,使之被很好地保存。第三,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尽快实现各地档案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从办好展览上努力,拓展档案文化发展的空间。首先,要敞开大门,为群众提供便捷周到的档案服务。加强对解密档案的整理,为广大群众提供咨询、查询等信息服务。其次,要建好阵地,搭建服务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建立档案网站和微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档案文化的宣传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档案展览制度,定期举办各种类型、不同主题的档案文化展览,提高群众对地域文化的知晓率。比如,档案馆利用国际档案日,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档案书画作品展,让束之高阁的档案文化资源“接地气”。开展丰富多样的展览,关键在于盘活资源,不必拘泥于形式。这是档案工作的“一小步”,却是地方文化对外宣传、寓教于乐的“一大步”。
????从多方合作、开发精品上破题,彰显档案文化的魅力。首先,要加强馆际间的合作。创新发展理念,建立档案馆之间的合作机制,多地档案馆可以联合举办某一题材展览,提高展览的影响力。比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京津冀三地档案馆联合举办了《见证抗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京津冀档案文献展》,展览不仅在三地同时推出,也进行了网上展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要加强跨系统合作。档案部门与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合作,开辟档案专版、档案文化专栏,讲好档案故事。第三,要加强跨地域合作。要创作大型的档案文化精品,其时间跨度、地域跨度通常不是某一个地方档案馆所能承担的,因此,地方档案馆要积极寻求跨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也是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各地档案部门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理应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努力实现档案事业与文化事业共生、共赢、共享,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档案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1月27日 总第3148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