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节日。说它古老、传统,因为“元旦”古已有之,指农历正月初一,即今天所说的“春节”,源远流长,备受重视;说它年轻、现代,因为中国人现在所过的“元旦”,乃是阳历岁首,作为辛亥革命、共和开国的产物,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民国时期新旧交替、风云激荡,元旦节庆也与时俱变,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阳历“元旦”悄然登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宣布改行阳历。前一日,沪军都督陈其美即拟定告示,“本日奉大总统令,以本月十三日为阳历元旦日,我民国百度维新,亟应及时更用阳历,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一新耳目等因,为此布告军民。各军人等知悉: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着改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第一日。从前行用阴历,一律变更。孙大总统即择于元年元旦就任,发号施令,与天下更始……”虽然这则告示直至1月2日才在《申报》上刊出,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力,但阳历“元旦”已然由此问世。随后,《民立报》又刊登:“中华民国改用阳历。惟(唯)念各商业向例于阴历年终结账,敲骤改章,恐有妨碍,仍以新纪元二月十七日,即旧历除夕为结账之期。”由于南北的微妙关系,民国政府控制下的各省于当年1月15日在南京补庆,而北方各省仍用“宣统”年号,以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1912年2月17日为元旦。1912年的中国,不单补过了元旦,还在暂时分治的两地过了两个不同的元旦。
1919年元旦,北洋政府总统府觐贺礼节。
????至次年民国成立周年之际,各地才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有署名“人寿庐主”者,在《申报》发表贺诗《新元旦》,表达对元旦节日的期待,其词云:“不待梅枝报早春,汉家日月又重新……举杯且饮椒花酒,醉里今朝说贺晨。”
北洋政府的休假制度
????既为节日,照例少不了休假。例如1912年12月20日上海县(今上海市闵行区)民政长发布通告,称“照得献岁发春,自应休息数日,以庆新年……”而上海地方审判与检察两厅也通知办公人员:“元旦理应给假休息,以志庆贺。”自1912年12月31日至1913年1月3日停止办公。
????1914年1月3日《申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腊尾年头之南京态度》的文章,该文提到了南京政界人士的元旦假期,“省公署停止办公三天,未了事情都在三十一日办完。各司人员三十一日下午六时下班,一月四日正常上班”。
1941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关于1942年元旦注意事项致内政部训令。
????北洋政府时期,阳历年关放假3天,成为惯例。1月1日至3日,一般政府机关均停止办公,“以示休息”。不仅行政司法机关如此,军政民政“各衙署均定休假三天”。不过,当时的各大银行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则一般“循例休假两天”,也有少数银行元旦仅休业1天。而文教机关放假天数相对较长,例如1917年元旦,苏州大小公私学校“均于三十号下午起停课放学,至一月三号为止”。次年,嘉兴中西各学校元旦放假天数则为5天。
民初元旦官民相隔
????1914年1月,北洋政府改农历元旦为“春节”,阳历岁首为“元旦”,颁行天下,阳历新年正式成为法定节日。
????民国初期的元旦庆典,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商界、学界及社会团体反应较为积极,常举行各种展览、游艺、宣教、慈善活动。百姓则将元旦视为“洋节”,长期处于漠不关心或“看热闹”的状态。虽然民间响应不大,但不同的机关团体仍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如商界有时会以游行的方式来表庆贺,有时则会举办聚餐会请些知名人士演说。
????这一时期的官方庆典与百姓的庆贺方式相隔千里。以1919年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元旦觐贺典礼为例,这时民国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尽管持续数年的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许多新气象,但徐世昌主持的北洋政府仍延续着袁世凯时期等级森严、繁缛琐细的旧礼节,难见多少与民更始、与民同乐的样子,与涌动的“新潮”显得格格不入。
????从总统府礼官处制定的当年元旦觐贺礼节程序来看,“是日上午九时以前,觐贺各官诣公府(即总统府——引者注)西苑门递衔名柬并入门券,乘坐拖床至宝光门,进景福门,来薰风门,入更衣室,去外套,至休息室稍憩。届十时,文武侍从官班立,相仪官引各官署,文官在礼堂东,武官在礼堂西,排定班次,均北向肃立。承宣官入,启礼官恭导大总统出临礼堂,南向正中立,奏国乐。乐毕,觐贺各官向大总统行三鞠躬礼。礼毕奏乐,大总统先退,觐贺各官皆退,乐止。”对于参加觐贺典礼各员着装及行止,也有具体规定:“文官有制服者着制服,未有制服者着燕尾服,带白领结、白手套。武官着军用大礼服。蒙古王公、呼图克图等着制服。得有勋位、勋章、大绶者,一律佩带。奏国乐时,大总统及觐贺各官皆应立正。俟乐毕,再行觐贺礼。”地方官署的元旦贺典也多仿照中央政府的仪式进行。这样的官样礼节,百姓如何能有机会和兴致参与其中,作为上层节日的元旦如何能敌得过普天同庆的春节?
“抗战元旦”限制娱乐
????抗战时期,民众对于元旦的接受和参与,较之民初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也适应时势,通过组织、举办各式元旦庆祝活动,动员民众支持抗战,提振士气民心,使这一时期的元旦庆祝带上了浓厚的抗战色彩。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每逢元旦,中央机关照例会举行遥拜总理陵墓(即南京中山陵)和纪念典礼仪式。对参加者的着装也有统一要求,一般文职官员着蓝袍马褂或中山装,武职官员着军常礼服,有勋章者佩戴勋章。除遥拜中山陵外,阅兵、授勋、团拜、招待外宾等都是国民政府元旦典礼的常见节目。
????当时,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中国抗战进入新的阶段,国民政府以抗战为主题引导官民元旦活动,无可厚非。但元旦是一岁之首,又是民国成立纪念日,本是个喜庆的节日,鼓乐、舞灯、弄狮、演艺等娱乐活动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此时或限或禁,大违民情,故难以贯彻,行之不远。事实上,当时的元旦活动虽然点缀了诸如慰问、募捐、慈善等成分,但仍以娱乐为主调,一派节日气氛。
????这时,经过数十年的浸润、磨合、适应,西俗东渐的元旦,已经被中国民众广泛接受,成为中国人一个重要的节日。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29日 总第3162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