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郭绍虞:自学成才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家

作者:特邀撰稿人 俞 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12-25 星期一

?
????郭绍虞(1893-1984),原名郭希汾,字绍虞,江苏苏州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方面均有研究。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语文通论》《汉语语法修辞新探》《诗品集解·续诗品注》等。他的斋名为照隅室,印有《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所所长、《辞海》副主编。他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孜孜以求 成绩斐然

????郭绍虞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人家,祖父是清代举人,父亲郭鲁卿虽是一介寒士,却也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字,做过塾师、文书、校对等工作。在父亲的熏陶下,他自幼爱好文史,并研摩父亲的书法。由于家境清贫,他少年时仅在苏州蒙养义塾读了几年书,后来又在一所工业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他善于自学,常流连于裱画店、古玩铺、旧书摊上,浏览各种版本的古籍、古玩字画等。

????在义塾,郭绍虞深受其老师兼表兄陆尹甫影响,苦读诗书,研习明代遗民著作,树立爱国思想。在校外,他则从裱画店、古玩铺、旧书摊上接触到不少名人字画、古籍珍本,开阔了视野。1913年7月,他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小学任教员。在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他研读藏书,为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处与茅盾成为志趣相投的莫逆之交。五四运动中,他的思想深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并向《新潮》杂志投稿,成为新潮社社员。其间,他参与编辑了《历代文评注读本》《历代诗评注读本》,独立编著了《战国策评注》,写成了中国第一部体育著作《中国体育史》。

????1919年,郭绍虞到北京,一边担任北京《晨报》副刊撰稿员,一边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旁听生。20世纪20年代初,他与郑振铎、叶圣陶、茅盾等人创立文学研究会,并积极为《文学旬刊》和《诗》月刊撰写散文和诗歌。同时,他还苦学英语、日语、德语,翻译了拜伦、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他翻译的《马克思年表》,为当时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他的文学素养很高,既擅长古体诗,又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爱写新诗,在郑振铎、朱自清等8人诗集《雪朝》中,他的新诗就被收入16篇。1921年,在胡适、顾颉刚两位老师的赏识推荐下,他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1927年,他回到北京,在燕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开了一门新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并自编教材。1934年,他撰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先秦至北宋部分)正式出版,经胡适审定,成为当时大学教学用书。20世纪40年代,他在上海开明书店做编辑,并在大夏、之江、光华、同济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这段时间,他继续整理编辑《中国文学批评史》,1947年,下卷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引发国内大学纷纷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课程。

1961年,郭绍虞(左三)与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左一)、马茂元(左二)及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左四)在上海合影。江苏省苏州市档案馆藏

????郭绍虞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39年,他的《宋诗话辑佚》由燕京大学刊行。20世纪50年代末,他编写完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962年,他的《沧浪诗话校释》正式出版。60年代至8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了《诗品集解·续诗品注》《宋诗话考》等。他与罗根泽共同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为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983年,他的论文集《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孝悌忠信 侠肝义胆

????郭绍虞对父母兄长极为孝悌。因为父母家贫没有房产,一直到处租房,他任大学教授后,便节衣缩食,用积蓄在苏州大新桥巷购置了一处民宅,以奉养父母安度晚年,并请兄长郭际唐一家陪伴父母同住。他对自己的老师、表兄陆尹甫十分尊敬,一直称其为“先生”。对朋友他同样挚深重义,茅盾、叶圣陶、郑振铎原来互不相识,他牵线使他们团结在一起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骨干力量。

????郭绍虞虽是一位谦谦君子,却身怀民族大义。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得知自己的名字被日伪“华北作家协会”列入委员名单后,一改平和的常态,愤然去信责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胁迫他任教伪北大,关了他两天。获释后,他在燕京大学讲坛上了“最后一课”,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诗经·黍离》,情到深处不由长歌当哭,满座泣下。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投身民主运动,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大学教授联谊会,并任同济大学联谊会分会主任,还因此被列入国民政府“黑名单”。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郭绍虞一生靠着刻苦勤奋,自学成才,在学术上取得令人仰羡的成就,到暮年卧床不起,仍备一木制小桌置于榻上,伏案写作不停。他去世后,夫人张方行将他的遗著整理成《照隅室杂著》出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15日 总第3156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