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一座位于长江上中游分界处的城市,自古,这座城市的生活用水就取自长江。清朝末期至民国年间,由于宜昌城内的商铺、客栈、衙署、洋行和居民所需要的生活用水量增多,便出现了数以千计以担水为生的担水人。而担水人的必经之路,宜昌人统称为“水巷子”。
20世纪20年代,湖北宜昌商铺前的担水人。
????担水人每天穿梭在街头巷尾,他们的身影曾屡次出现在到访宜昌的外国人拍摄的老照片上。这些老照片与宜昌目前仅存的一条“水巷子”——邮政巷,不仅见证了无数担水人的辛勤劳动,还见证了宜昌的百年沧桑。邮政巷位于宜昌古城以南,东通怀远路(今红星路),西起滨江路(今沿江大道),是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足两米,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如今,小巷两侧斑驳的青石墙,依然保留着过去的模样。在《宜昌文史资料》中对于邮政巷是这样记载的:早先这里是一条很主要的水巷,过去滨江路有一水码头。担水人在丰水期从石阶上下去可以直接挑水,在枯水期则要借助水跳板取水。
20世纪20年代,湖北宜昌居民区前忙碌的担水人。
????担水是个力气活儿,那时一担水卖不了几个钱。一些家境不好和逃难到宜昌的人,为了养家糊口,便干起了担水这个活儿。以前在宜昌,担水行业也是有行规的:首先要有担水人的引荐,在拜会过担水帮会的帮主后,经帮主同意,才能登上名册发给腰牌,最后分配固定的街道和客户。担水人每天要交出所挣钱款的百分之五给帮会。在帮会里,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客户,什么时候给客户送水、用水多少,担水人心里都有一本账。如果有客户需要大量的水,担水帮会便会安排多名担水人去担水。
20世纪20年代,湖北宜昌邮政巷内的担水人。
????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担水人每天总是穿行在宜昌一条条通往江边、湿漉漉的“水巷子”里。其中,最主要、最著名的一条“水巷子”就是邮政巷。邮政巷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1876年。那年《中英烟台条约》强令宜昌开埠,次年宜昌海关成立。1883年3月,宜昌海关成立了宜昌海关邮局。因当时没有清政府的正式命令,海关办的邮局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派送信件。1896年,清政府设立邮政总署,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在全国划分了邮政界线。一年后,宜昌海关邮局改名为宜昌大清邮局(后又改为宜昌一等邮局),仍在宜昌海关内办公,直到1912年6月才迁出宜昌海关。为了让邮局正常运行,德国籍的邮局局长在滨江路海关上首(今宜昌沿江大道101号、市政府的隔壁),找到英商租了一栋新建的两层楼房办公。于是,与邮局相邻的一条狭长、无名的“水巷子”就有了“邮局巷”之名。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其在华的邮局也随之宣告结束。宜昌一等邮局正式变为我国自办邮政,但由于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依然仰仗洋人的鼻息,所以邮局上到局长下到工作人员仍由洋人担任。直至1929年,邮局才开始真正由中国人当家。也就在这个时期“邮局巷”改称为“邮政巷”。
????宜昌一等邮局自成立以来一直寄人篱下,靠租房营业办公,这一租就是26年。直到1938年春,宜昌一等邮局局长林卓午在福绥路操持、兴建的邮政大楼落成。这栋西式建筑,与汉口、沙市邮局为同一设计师设计。宜昌邮局迁入新址后,当地百姓便把原址称为老邮局。
????随着日军的侵略不仅打破了邮政巷的宁静,还扰乱了担水人的正常工作。抗战时期,由于邮政巷两侧是外国人的产业,所以这里没有像其他“水巷子”一样遭受日军飞机的大肆轰炸,得以保存下来。日军占领宜昌后,强行占用了邮政巷周边没有被毁坏的房屋。如:宜昌海关院子成了日军的警备司令部,福绥路邮政大楼被日军用作宣抚班驻地。担水人每次到邮政巷送水时都提心吊胆,如果不是必须要走邮政巷送水,他们都尽量绕行。抗战胜利后,担水人才恢复了正常的送水路线,继续为当地百姓送水,直至担水这个行业在宜昌消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1日 总第3150期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