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141),字叔荐,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一说山阴(今绍兴)人,汉代治水能吏。东汉顺帝时任会稽郡太守,由于会稽郡山阴县旱涝灾害频仍,农桑不保,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马臻经考察后,利用会稽境内的不同地势,以筑堤围湖的方法,于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创筑了闻名于世的鉴湖。这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绍兴人的母亲湖。
????鉴水悠悠历经近1900年风雨,至今仍滋养着绍兴这方富饶美丽的土地。为了让后人永记马臻这位水利为民、服官济世的功臣,绍兴人民用各种形式怀念他、纪念他。其中,有些地名就是以他的名字或以鉴湖而命名的。
马臻路
????马臻到会稽郡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农田水利进行详尽考察。连续多日,马臻跋山涉水,勘察地形,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民情。沿途所见,触目惊心。当时,正是农历仲夏五月,火辣的太阳把久旱的田地烤得龟裂发白,农民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秧苗因缺水而发蔫干枯,满脸无奈和忧伤。古代越地盛行巫风,为了求雨,人们便请觋师在神庙前筑台施法,击鼓坎坎,吹笙呜呜,觋师则口中念念有词;神庙外,一群人抬着纸糊的龙王,行走在干涸的水渠边,将龙王曝于烈日之下,随行的女巫手舞足蹈,神态迷狂。
《马臻路》 王巨贤 绘
????此后,干旱又持续了一个月,农田颗粒无收。到了六月底,正值汛期,持续的大雨又造成了水灾。绍兴的地势南高北低,南部群山连绵,北部濒海,中间是低洼的平原。下大雨时,南部会稽山脉的三十六源之水奔泻流入平原;台风大潮时,北部的海潮则会倒灌涌入低洼地带,致使平原的农田、房舍顿时变为一片汪洋,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不计其数。马臻看此情景后,越来越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马臻对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决心谋划制定出总纳会稽山阴三十六源之水为湖的宏伟规划。他还说服动员民众,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参加建湖工程。听说建湖可兴利去害,使万顷农田旱涝保收,老百姓奔走相告,十分拥护。然而,当地的一些权贵豪绅害怕建湖损害他们的利益,便千方百计进行阻挠。其中一位豪绅仗着自己朝中有人,便气势汹汹地对马臻进行恐吓,但马臻不为所动,坚定地说:“筑湖是为造福百姓,使之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身为朝廷命官,此乃我之职责所在。”
????在马臻的主持下,工程如期进行。马臻和大家一起顶风冒雨、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经过近一年努力,于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创筑了鉴湖。鉴湖以会稽郡城为中心筑堤,分东、西两湖。从今稽山桥东至曹娥江蒿口斗门筑成72里的长堤,属东湖;从稽山桥西至钱清江广陵斗门筑成55里的长堤,属西湖,堤总长127里,湖面面积达206平方千米。湖的南界为会稽山麓,会稽山脉的三十六源之溪水,均蓄于此湖。《水经注》中称鉴湖沿湖开水门69所,可根据需要作调节和控制启闭,如遇干旱,就放湖中之水入田;如遇水涝,就将田中之水排入海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内天然河流因无节制而散漫北流的水系态势,大大减轻了山阴境内的旱涝灾害。
????可是,就在马臻带领民众修筑鉴湖之时,当地的一群奸吏、豪绅却聚在一起共同炮制出一封诬告信。鉴湖建成后的第二年,马臻被囚车带走了。罪名是:滥耗国库,淹没良田坟墓。原来,鉴湖工程筑堤蓄水,淹没了一部分冢宅和田地,户主大多为豪门,官府虽已对淹没的田地作了补偿,但奸吏、豪绅们心怀不满,便罗织罪名,告状于朝廷,联名具状之人竟有千人之多,可谓“民怨鼎沸”。当时汉祚日衰,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专政,汉顺帝轻信谗言,盛怒之下,御笔亲批:“斩!”
????行刑那天,洛阳日月无辉,天空阴沉。马臻面朝山阴,仰首向天大声喊道:“我马臻对朝廷之忠心,对百姓之爱护苍天可鉴。今日魂归大湖,死而无憾!”话音刚落,一股热血喷向天空,马臻被腰斩弃市,惨不忍睹,许多洛阳百姓掩面而泣。马臻被处死的噩耗传至越地,山阴老百姓悲愤不已。几位义士赶赴洛阳,冒险将马臻遗骸运回山阴,埋葬于鉴湖边,让他与鉴湖相依相伴。
????太守冤死,朝野哗然。此后,朝廷接连收到为马臻鸣冤的状书,要求复查马臻一案。汉顺帝下诏应允。御史台官员奉诏到会稽调查马臻案件,在对具状的1000多名原告逐一核实时却找不到一个人,经调查才知都是死人的姓名。汉顺帝得知案情真相后龙颜大怒,对诬告马臻的奸佞之徒进行了严惩。山阴县的百姓专门到马臻的墓前祭拜,以告慰太守的在天之灵。
????鉴湖筑成后,使曹娥江以西、浦阳江以东的9000余顷土地免除了洪水威胁,使周边所有良田得以灌溉之利,平原河湖的水质逐渐得到净化,山会平原也由过去的“泥泞沼泽之地”变为“鱼米之乡”。鉴湖湖面宽阔,浩瀚明洁,舟行湖上,可见远处青山叠翠,近处碧波映照,极大地美化了绍兴的自然环境。由此呈现出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湖光如鉴月如珪,月下湖中两浆飞”,“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的秀美风光。鉴湖水还将越地人“愚疾而垢”的面貌滋润得清灵脱俗,“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真是水美、景美、人更美。山阴百姓世代永记马臻之功绩。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刺史张楚立祠于鉴湖旁。北宋嘉祐四年(1059),宋仁宗颁旨追赠马臻为“利济王”。今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从鉴湖前街向北至霞西路的这条南北向道路,命名为“马臻路”。
鉴湖前街
????鉴湖前街南接兰亭路,北至快阁路,是一条临古鉴湖堤岸而建的街道。鉴湖围垦后,在古城偏门以西,临河建街。因街面湖,故名“鉴湖前街”。
《鉴湖前街》 冯家祥 绘
????马臻所筑的鉴湖以会稽郡城为中心,横跨山阴、会稽两县,分为东、西两湖,老百姓俗称两湖为大湖、长湖,因湖水光如镜,清澈可鉴,故又名镜湖。南朝梁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云:“轩辕氏铸镜湖边,因得名。或又云,黄帝获宝镜于此也。”《通典》中记载,“王逸少有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镜湖之得名以此。”镜湖之名为唐代所盛传。北宋建隆元年(960),太祖赵匡胤加谥其祖父赵敬为“简恭皇帝,庙号翼祖”。因镜湖的“镜”字与其祖父之名“敬”字同音,为避翼祖讳,故将“镜湖”改名“鉴湖”,“镜”与“鉴”义相同也。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会稽鉴湖,今避庙讳,本谓镜湖耳。”鉴湖之称盛于宋代。
????那么,浩渺百里、碧波万顷的鉴湖是如何被围垦的呢?除了自然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因素。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鉴湖蓄水能力逐渐减弱,淤积不断加剧,有人开始围垦鉴湖,随之,围湖造田之势日趋严重。宋室南渡后,山阴、会稽两县人口激增,垦湖为田更为加剧。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鉴湖已基本上湮废殆尽,围垦后的鉴湖缩小了六分之五,昔日浩瀚宽广的湖面形态已“瘦身”为一条带状的河道。
????围垦后的古西鉴湖,也已变成了一条带状的水域,河上舟楫穿梭,是连接城乡的主要水道。在这条河道的东面,即为古城西偏门。此处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各方船只多停泊于此。人们依河建屋,渐渐形成了热闹的街市。陆游有诗云:“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南走兰亭路,迢迢云外钟。”说明此街市早在宋代就已形成。明清时期,此地曾是绍兴城乡粮食交易的主要市场之一,故有“偏门米行街”之称。至民国,鉴湖前街仍是一条商贸繁华之地,街路用石板铺设,商店鳞次栉比,酒楼茶肆相连。由于鉴湖水质清纯,加之取水方便,沿街开设了不少酱园、酒坊,产品很受市民欢迎。街上还有竹器店、箔庄、打铁铺等各种手工作坊和米店、杂货店等各式店铺;每天有早、晚两次集市,各种水产、蔬菜品种丰富。至今,一些老人对当年鉴湖前街市面的繁华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跨湖桥
????从偏门向西至湖塘镇的古鉴湖水面上,河道东西两端各有一座跨湖石拱桥,位于东端的桥,人称“跨湖桥”,北与鉴湖前街相连;位于西端的桥,在今柯桥区湖塘镇上,造型古朴典雅,人称“西跨湖桥”。在东端的跨湖桥处,家家临河而居,门前河埠相连,湖清似镜,舟车如织,这座桥就像一架飞虹为鉴湖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跨湖桥》 顾建华 绘
????跨湖桥是越中名桥,桥湖相映,景色美不胜收。湖上“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充满着清新质朴、怡情爽目的淡雅之美,历代多有诗人赞叹跨湖桥,给稽山鉴水留下了许多咏桥诗。南宋诗人陆游曾在82岁高龄时写下了一首咏跨湖桥的诗:“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把风吹杨柳、柳拂湖桥的春光写得明丽柔婉。
????位于偏门前街的这座跨湖桥,作为现存西鉴湖的起点,意义非凡,桥经历代重建,保存至今。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1月24日 总第3147期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