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浙江绍兴传统手工产业素以“三缸”著名。“三缸”即酒缸、酱缸、染缸,泛指绍兴传统的酒、酱制品、纺织(印染)三个行业。至今在绍兴的地名中,仍保存了此类产业的文化印记,虽然不足以涵盖“三缸”历史,但管中窥豹,我们仍能从地名典故的点滴痕迹中,了解富有时代特色的一些历史片断。
酒务桥
????在绍兴城内有一座横跨府东河的石拱桥,名酒务桥。宋嘉泰《会稽志》中已有此桥的记载。宋代,城区设置都酒务,是管理酿酒、征收酒税的官方机构,后遂将都酒务旁边的这座桥取名“酒务桥”。
《酒务桥》 金履恒 绘
????绍兴酿酒历史悠久,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有酿酒的文字记载,但酒制各代有不同。周代,国家设有酿酒专门机构,为早期的宫廷酒坊。西汉,“初榷酒酤”禁民卖酒,由官专卖。五代初,行官曲法,酒制严峻。宋初承唐末五代之制,既禁民酿酒制曲,又禁止界外酒、曲在界内销售。北宋建隆二年(961)四月,宋太祖赵匡胤颁布“货造酒曲律”,规定百姓私造曲一两以上即行处罚,“私造曲十五斤者死,酿酒入城市者三斗死,不及者等第罪之”。北宋后期,因战事支出增加,朝廷常以酒务收入考核地方政绩,越地有“一郡之政观于酒”之说,地方官员特别是都酒务的官员更加关注酿酒技术,不少《酒经》《曲法》应运而生,竞相传抄、试制。南宋时,绍兴府城除都酒务外,还有比较务、和旨库、激赏库等官营酒业机构,年收酒税租额近6.3万贯。此后,酒制有所改动,酿酒遍及民间。
????清代,绍兴酒业进入鼎盛时期,酿酒作坊遍布绍兴城乡,行销范围遍及全国,康熙《会稽县志》有“越酒行天下”的美誉。绍兴黄酒的酿造用具是陶缸,俗称“酒缸”。光绪年间城乡1300多户酿坊向官府报捐数为18万缸。“酒缸”成为绍兴传统黄酒产业的代名词。
????酒务桥地名的保存,使我们了解了绍兴酿酒业的点滴历史。
咸欢桥和咸欢河沿
????咸欢桥是一座平板石桥,流经桥下的河道和沿河的道路皆因桥而名,称为咸欢河和咸欢河沿。
????宋代时,此桥名咸酸桥,又称盐酸桥。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咸酸桥在府城东南。”为什么会取名咸酸桥呢?因为古代时,这里曾开设过酱园。
《咸欢河沿》 顾建华 绘
????绍兴人崇尚节约,民间食品颇多酱制品,如酱鸡、酱鸭、酱肉、酱油、红酱、酱菜、酱瓜等,在绍兴人的饭桌上是少不了酱制食品的。酱制品不但闻之芳香,而且可口入味。绍兴有句民谚:“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
????酱园生产酱制品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陶缸,因此,人们就把酱缸作为酱园业的代称。
????绍兴从魏晋时期就生产酱制品了。宋代时,在此处开设了官酱园,占地面积较大,专制酱油、酱制食品、米醋等,在酱园中放置了数量众多的陶质酱缸并兼当晒场。这酱园旁有一条河道,水源来自绍兴南部的若耶溪,水质清澈,在此处设置酱园可谓得天独厚。由于酱园作坊中有许多酱缸,在酱缸中发酵的酱油、米醋散发出阵阵咸酸味,故人们便将此处的桥、河、路皆以“咸酸”命名,也印记了一段绍兴酱缸文化的历史。
????明代,民间酱园开始兴盛并遍及全国。到清代时,咸酸桥被称为咸欢桥。清乾隆《绍兴府志》云:“咸酸桥,《嘉泰志》在府城东南,今书作咸欢。”“咸欢”是原有地名“咸酸”的雅称,含有皆大欢喜的意思。
营机弄和局弄
????绍兴古城内小江桥以北有两条巷弄:一条名营基弄(原名营机弄);一条名局弄。这两条巷弄的地名都与绍兴的纺织练染业有关。
????绍兴的纺织练染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以“劝农桑”为基本国策,越国都城成为葛布、麻布生产中心。隋唐时期,越州的花绫、白纱全国闻名。宋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九记载:隋朝时,越州有一丝女织丝技术很高超,所织丝面光洁细腻,但丝女总觉得花纹不够美丽,色彩也不够鲜艳。有一天晚上,梦见有神人告诉她:“禹穴三千年一开,那里的野娥茧,为南朝文章魁首江淹书槖中的壁鱼所化,用这种茧丝织为衣裳,必有光彩。”第二天一早,丝女就步行前往若耶溪,乘船很快到达石帆山下,在那里见到了许多野蚕茧,丝女将其收集后带回家,用这些蚕茧织成衣服后,果然花型美丽,绫纹突起,光彩照人。以至于人们都说:“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何敢服此衣。”隋炀帝巡视汴梁时,越州派人向隋炀帝进贡丝女所织的耀花绫(缭绫),隋炀帝大喜,后宫佳丽若能得到耀花绫赏赐,常常欣喜万分。这个故事说明在隋唐时,越州的织造技术已十分先进。白居易在《缭绫》诗中写道:“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营机弄》 金履恒 绘
????明代,绍兴城内小江桥旁是缫丝、织梭的集中地。家家当户织,机声札札,不绝于耳。因此,这里曾有“龙梭径”和“龙机弄”的地名。一直到清光绪年间,仍沿袭此地名。古代将“织梭”称为“龙梭”,将织机称为“龙机”。为什么会有这种美称呢?相传,东晋名将陶侃曾在钓矶山下网鱼,收网时,发现网中有织梭一枚,回家后就把这枚织梭挂于墙壁上,不料,织梭竟化作一条赤龙腾空而去。从此,就有了龙梭和龙机的美称。后来,“龙机弄”又被称为“营机弄”。《越中文献辑存书之七·石池志》中有营机弄和龙梭径两条巷弄的名称。民国时,把“营机弄”误写成“营基弄”,并一直沿袭至今。
????局弄的地名也是始于明代。在明代初期,朝廷鼓励农民开地植棉、减赋税,提高了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在当时严规加上一系列政策激励下,绍兴成了全国丝绸、棉布的交易中心,缫丝、织造技艺依然领先,练染技术方面也有新的突破,生产的越罗、越绫精致柔顺,色泽鲜艳,可谓精妙绝伦、巧夺天工,成为朝廷贡品。为加强对绍兴纺织练染业的管理,朝廷在绍兴府设立织染局,一方面,是专门为宫廷拣送由工匠织造的绸缎等精制产品;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纺织练染行业的管理,为朝廷获取税收。日久,人们便将织染局旁的一条巷弄以“局弄”命名。
????织染局早废,但局弄的地名一直沿袭至今。
染棚弄
????染棚弄在绍兴古城内。在清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中,已有染棚弄的路名。旧时,在此弄内曾设有民间染坊,染坊工人将布染色以后,需在晾棚上晾干,久之,遂将该弄称为“染棚弄”。
《染棚弄》 金履恒 绘
????明洪武年间,绍兴有了官办的织染局,把练染和纺织业归并在一起。清乾隆年间,绍兴城乡练染业非常发达。民间有许多染坊,有些染坊已有一定规模,并招收艺徒和雇工。当时,染坊内普遍采用“一只陶锅两根棒,一乘土灶两只缸”的手工工艺。至清代,绍兴府织染局已废,丝绸的质量也有所下降,但民间的丝织作坊和染坊仍星罗棋布。至清朝末年,仅会稽县就有民间染坊35家,山阴县为数更多。染棚弄属山阴县地界,这弄内的染坊就是众多染坊中的一家。
????今日的染棚弄内早已不见染坊,但从地名印证了当时民间染坊的兴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0月13日 总第3129期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