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古称先生,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尊崇,因而,“尊师重道”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后汉书》中云:“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2014年9月9日,时值我国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的讲话中也援引了《荀子·大略》中“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的说法,高度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各类古籍典册中对“师者”的地位和作用多有论述和记载,孔圣之言、师徒之礼、师生之情等,关于尊师重道的典故数不胜数。
????在清代统治中也延续了“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无论是在皇帝的谕旨里,还是在民间的调查笔记中都有着具体的记载和体现。
清代宫廷中推崇“尊儒祭孔”
????孔子在中国古代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清代帝王们的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代皇帝不仅主动接受汉文化的熏陶,而且非常尊儒重文,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满汉之间存在的芥蒂,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尊师重道精神的重要体现。
清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初二日,乾隆帝勉励衍圣公孔广棨为天下儒学人士作表率的谕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康熙帝在位时就非常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并将其确立为统治国家的官方正统思想。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廷重修阙里孔庙落成,康熙帝特派时年仅15岁的胤禛,跟随皇兄胤祉前往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参加祭祀大典。雍正帝登基后,也继续提倡儒家思想,并且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还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和科次,并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圣诞,典礼规格与康熙帝圣诞等同,将祭孔改为大祀。
????曲阜孔庙,又称作“阙里文庙”,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宇,是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在清代,对曲阜孔庙一次最大规模的修缮是在雍正年间。乾隆二年(1737),刚登基不久的乾隆帝曾对父皇尊师重道的做法称叹道:“至圣先师孔子天纵圣神,师表万世,尊崇之典至我朝而极盛。皇考世宗宪皇帝尊师重道,礼敬尤隆。”他还提到雍正帝当时修缮“阙里文庙”的情形:雍正二年(1724)六月初九日,文庙大成殿因为雷击起火,沿烧寝殿、大成门、御碑亭东西二亭、启圣王殿、金丝堂等处。当时的衍圣公孔传铎奏请朝廷,并于雍正三年(1725)八月动工开始修缮,次年,雍正帝命令山东巡抚塞楞额监督孔庙工程,并颁御书“生民未有”额于大成殿,雍正七年(1729)正月,雍正帝又派遣通政使留保监督庙工。当时,“阙里文庙”正殿正门用黄琉璃瓦,两庑用绿琉璃瓦,以黄瓦镶砌屋脊,并供奉圣像,修缮后的文庙“巍焕崇闳,坚致壮丽,纤悉完备,灿然一新”,成为之后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重要场所。
????清代皇帝不仅对孔子格外尊崇,对孔子的嫡裔子孙也是恩渥倍加,册封为世袭衍圣公。从顺治朝开始,在《大清五部会典》中有正式的制度规定:“顺治元年覆准,衍圣公袭封,督抚代为奏请、吏部具题。由长子承袭,主子思子祀事;五经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袭,主圣泽书院祀事;太常寺博士由衍圣公三子承袭;颜曾孟仲五经博士由嫡泒子承袭;俱照衍圣公咨送题补。”尊敬之余,皇帝还对孔子嫡裔子孙们的个人学识及发展抱有深深的期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帝曾在一份谕旨中说:你们贵为孔圣的后裔,一定要“躬行实践、勤学读书”,努力成为圣贤,来承接先辈的恩泽,你们的子姓兄弟们,虽然血缘亲疏不一,各人的天赋也不相同,但追溯起来都是尼山圣人之后,切记不可妄自菲薄,希望你们“交相砥砺、立志端方”,让儒学被天下人所推崇和景仰,“遵家训即所以报国恩也,朕实有厚望焉”,期许和勉励之情跃然纸上。
民间风俗里提倡“尊师重道”
????不仅皇室推崇尊儒祭孔,在民间也沿袭着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一部名为《清俗纪闻》的调查笔记中就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该书卷五为“闾学”,其中,系统地记载了先生在一乡之中(特别是中国江、浙、闽一带)设学馆教授乡党子弟的具体情况,对乡党家庭中的孩童向先生拜学的具体步骤着重进行了详细记述,还绘有具体图像,全面地展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普通庶民生活尊师重道的实际状况。
《清俗纪闻》卷五中的《书生礼拜之图》
????书中这样记载:若孩童天资聪慧,到五六岁后(秉性一般的可推后至八岁),可入学馆学习“句读”。准备入学之前,要向先生进行拜见及宴请仪式。其中,第一项就是拜见先生,要由孩童的父亲或者兄长前往先生家中“恳切致礼”,向先生介绍自己的孩童几岁等相关情况,请求先生予以教授,并会奉上拜帖。此时,先生起身并作揖道:“可以随时来馆上学。”父亲或兄长会回礼作揖道:“如此,则于当月或下月某日吉日,带领孩儿来。”先生所指的“馆”即为学馆,一般是在先生自己的家里,若先生自家狭窄则会租赁房子作学馆,让学生们在此学习知识。父、兄所指的“吉日”则会选用宜入学或诸事大吉之日,带领孩童前去拜会先生。此外,比较富裕的家庭还会在开学前宴请先生,是为让先生更加用心教授之意,这类宴请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宴请的过程中注意防止一切失敬的地方。
????在孩童初次入学时,其父亲或兄长陪同到达学馆,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这是传统师生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生会让身边的书童在孔圣像前铺设毛毡,供奉香烛,准备糕粽等,其中,糕粽是取其“高中”的谐音,表示庆贺学生入学,并给予其美好的期待。孩童先拜孔圣像,然后拜先生,并送先生一份见面礼(装有银两的信封上用红色纸签写着“贽仪”,即为表达敬意所送的礼品),见面礼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孩童家庭情况来定。呈上见面礼后,先生会将学生们聚齐共饮“和气汤”——这是一种用白糖煮制的糖水,食材包括瓜仁和红枣等,主要是取师生及同学之间和和气气的意思。共饮“和气汤”是江南地区的习俗,其他地方也有类似寓意的风俗习惯。
????这些民间需要严格遵守的拜师仪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先生的尊敬,更反映出每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是之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9月8日 总第3116期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