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骆玉笙
??? 天津是杂耍名家荟萃之地,在20世纪30年代的艺人中,曾流传着“到天津镀金”的说法,也就是说,艺人只有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在全国的杂耍界站稳脚跟,故此,天津这块宝地一直被艺人们视为“龙门”。1936年7月,骆玉笙从南京来到天津,一举跃过这道“龙门”,“金嗓歌王小彩舞”的美名红遍了天津。
??? 1914年骆玉笙被卖到上海“大世界”附近的骆家时,刚刚6个月,尚在襁褓中的她,自然也就姓了骆。养父骆彩武,以变戏法、演双簧、说相声为生。为了谋生,养父带着她到了湖北汉口。9岁时,她正式拜师学习京剧老生。1931年,骆玉笙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放弃京剧改学京韵大鼓!人说,“人生的旅途有千万步,但关键的只有几步!”谁知这关键的一步,竟使她与京韵大鼓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一唱就是70多年!
??? 1934年,在南京“夫子庙”的六朝居茶社,骆玉笙拜曾为“鼓王”刘宝全操琴的“三弦圣手”韩永禄为师,正式归入了京韵大鼓这一行,取艺名“小彩舞”。1936年,又是在师父的鼓励和帮助下,来到了北方曲艺的发祥地——天津。
20世纪50年代,骆玉笙正在演出
??? 初到天津,在师父多方奔走下,中原游艺场勉强答应让她试演3天,如果观众不爱听,立马卷铺盖走人。骆玉笙一想起这3天打炮戏关乎着自己今后的命运,就手心出汗,腿发软。见此情景,师父胸有成竹地说:“天津观众吃火爆,你的《击鼓骂曹》是凤鸣师兄的拿手戏,天津很少有人唱,拿它打炮,保管你一举成名。”
??? 果不出师父所料,头一天演《击鼓骂曹》时,韩永禄的三弦清脆悦耳,烘云托月,骆玉笙的鼓点时而激昂愤慨,时而欢快流畅,唱腔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嗓音高亢嘹亮,唱一落儿涨一次弦,特别是最后的一个“嘎调”,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有了头一天的成功,第二天、第三天的《大西厢》《七星灯》,她唱得也就轻松多了。3天戏下来,天津卫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打南边来了个大鼓妞儿,嗓子真叫一个冲!”
??? 同年9月,小梨园重张,经理即将骆玉笙请进了天津杂耍的最高殿堂——小梨园。刚开始,骆玉笙排在中场,但她每次出场都赢得满堂彩,仅仅演出20天,她就升到了攒底,小彩舞的名字已跃居头牌!每天演出前台口摆满了观众送的十几个大花篮,还有人送来了霓虹灯高悬在园子门首,上书“金嗓歌王小彩舞”几个醒目大字。
??? “小彩舞”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天津卫,骆玉笙红了!各家园子争着约她演出,她经常是一天赶3家园子,还要去几家电台播音。小梨园也火了,场场爆满,观众趋之若鹜,竞相争睹“金嗓歌王”的风采。从1936年到1939年,骆玉笙长期在小梨园挑大梁。单弦大王荣剑尘,相声泰斗张寿臣、侯一尘,乐亭大鼓王佩臣,这“四梁四柱”甘为她做绿叶,所以有人说:“这是四大朝臣傍着金嗓歌王。”
骆玉笙反串京剧《三娘教子》
??? 1939年水灾后,大观园特从北京邀来了鼓界大王刘宝全,小梨园与大观园只是一条街之隔,当时大观园门前冠以“鼓界大王刘宝全”的大幅广告,小梨园则以“金嗓歌喉鼓界女王小彩舞”的霓虹灯高照夜空,两位鼓王摆开擂台,唱起了对台戏,一时轰动天津。
??? 那年月,同行是冤家,行内有“宁舍一垧地,不教一句艺”之说。骆玉笙虽很想到大观园去拜访前辈,但又不敢当面请教。正在犹豫之即,倒是刘先生先来“拜访”她了。一天晚场,一位观众到后台告诉她说:“刘先生可来了!”骆玉笙扒开台帘一看,果见刘先生端坐台下。行内有句话:“不怕观众上千上万,就怕行内人偷着看。”这时,骆玉笙心中不禁有点发慌。师父说:“你只管唱你的,没错儿!”骆玉笙上台后稳了稳神儿,一曲《俞伯牙摔琴》韵味十足,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在掌声中,刘先生悄悄地退了场。
??? 来而不往非礼也,事过几天,骆玉笙也偷偷来到大观园。台上,刘先生正唱着《长坂坡》,只见他一头银发,满面红光,身穿古铜色的长袍,上罩青坎肩,青鞋白袜,台风特帅,嗓音特亮,真有“仙风道骨”的气派!一句“灯照黄沙天地暗,那尘迷星斗鬼哭声”的“鬼哭声”3个字翻得极高,把当时古战场那种凄凉、阴森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骆玉笙暗中记下了这一唱腔。第一次偷艺得手,骆玉笙又去了第二次,这次刘先生有所觉察,在唱段中加了很多嘎调。骆玉笙顿觉脸上发烧,赶忙溜了出来,从此,再也不敢去了。
??? 此后,骆玉笙在天津这块福地上安了家,成了天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