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洪湖候鸟”路易·艾黎

作者:申文荆 李立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08-14 星期一

????2014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新西兰,在他的演讲词中提及,“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先生1927年远赴中国,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

????这位路易·艾黎到底是谁?他又与湖北结下了一段怎样的情缘?

老年时期的路易·艾黎

走遍中国 记挂洪湖

????从1927年初到中国,直至1987年在北京逝世,路易·艾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革命战争年代,他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提供情报,协助兴办兵工厂,调拨卡车帮助运送部队;他终身未婚,却收养灾民子女并将他们养育成人……

青年时期的路易·艾黎

????艾黎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省份: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内蒙古和湖北倾力救灾;抗战期间,他与斯诺等在上海、武汉等地发起“工合(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组织工人和难民进行工业生产,供应军需民用以支援抗战;他曾资助晋绥、苏北等抗日根据地,还两次冒险赴延安,并受到毛泽东接见;1942年至1949年,在陕西和甘肃,他创办培黎工艺学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不少技术人才。

????在中国的60年中,艾黎多次来到湖北。1932年初,他以国际联盟救灾组织全权代表的身份到武汉查看水灾灾情,组织发放救灾物资。1938年,他在武汉组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总部设在汉口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内。在此期间,他把武汉3个大型纺织厂、60多个小型企业的设备和工人,以及一批难民迁至西安和宝鸡。1973年11月,艾黎到光化县老河口镇(今老河口市区)访问并参观了丹江渠道工程。他还写有专著《湖北纪行》,详细记录湖北解放前后的重大变化。不过,湖北与艾黎结下不解情缘、留下他深深烙印的地方,是饱受长江水患侵害,同时又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的洪湖。对于艾黎来说,洪湖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从1932年到1983年,他5次来洪湖——像远飞的候鸟总要归家一样,因此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洪湖候鸟”。他与洪湖人民的深厚情谊,至今仍广为传颂。

苏区送粮 子弹擦身

????1931年夏,长江中下游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国民党反动派为配合其军事上的“围剿”,竟然“以水代兵”,在监利县上车湾掘堤放水,致使洪湖苏区一片汪洋,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当时,身在武汉的艾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十分愤慨,他说:“洪水吞没了人群,可国民党的官僚们对此熟视无睹。在他们的心目中,真正的洪水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而他们所关心的则是如何利用这场洪水来消灭处于困境的苏区人民。”为了深入了解灾情,艾黎不顾国民党当局阻挠,坚持到所谓“共匪窝子”洪湖视察和访问。他冒着严寒乘汽艇到达洪湖新堤镇,沿着堤岸步行到乡下查看灾情。沿途,他看到红军、赤卫队员和苏区人民一边反“围剿”,一边奋力抢修堤防、恢复家园。艾黎在同堤工的谈话中了解到,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拿出30%财政收入作为修堤经费,还发放了“水利借券”,苏区广大人民自备伙食参加水利建设,几个月就完成了东荆河200里的堤防工程。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我面前,男女老少在被洪水冲毁的旧堤废墟上努力修建新堤,工程进展之快是我从没见过的。”他还写了《有办法》《同洪水搏斗的人们》等文章,热情赞颂洪湖人民的英雄气概。

路易·艾黎在湖北新堤的旧居,此处曾作为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

????由于亲眼看见了国共两党对巨大水灾截然不同的态度,艾黎更加坚定了把国际救灾粮食送到洪湖苏区的决心。但是要用什么理由呢?艾黎思索良久,回到武汉后,他首先以国际联盟救灾组织全权代表身份,提出一个让国民党当局无法反驳的救济原则:“谁抗灾最积极、谁灾情最严重,就应当首先给谁粮食。”在详细讲述了洪湖之行的情况和感受后,艾黎提出首先向洪湖苏区运送救灾粮食。面对国民党军阀何健等“我们要饿死共匪、匪民,你却要给他们送粮,居心何在?”的诘难,艾黎严正地回敬道:“我们是救灾,不是交战,既然救灾的原则诸位没有提出异议,你们有什么理由反对我的决定?”“我是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我有权这样做!”一席话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为防止粮食落到红军手上,国民党派兵武装“护送”运粮的船只,可这没有难倒艾黎。他来武汉后,中共地下党组织一直同艾黎保持联系,他早已把运粮计划通过地下党报告了湘鄂西苏区。不久,艾黎亲自押运着3艘装有小麦和药品的驳船从武汉驶向洪湖,行至新滩时,由段德昌率领的我红9师一部突然出击,用数十条木船拦截驳船,经过短暂交火,截获了全部物资。艾黎站在船头向红军挥手致意时,一颗子弹打穿了他手中的帽子。数年后,在延安的一次宴会上,艾黎对贺龙说:“你的红军枪打得很准,差点要了我的命。”贺龙风趣地回答:“那年我们红军不认识您,开枪把您的帽子打了个洞,让您受惊了,今天我向您赔罪,罚酒三杯。”说罢,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两种精神 交相辉映

????1932年初次到洪湖所见到的赤卫队员斗湖霸的智慧和水乡人民力排万难的精神,给艾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词语:“洪湖精神”。从此,他与洪湖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成为一只将洪湖视为家乡的“候鸟”。1963年9月16日、1978年10月30日,艾黎两次访问洪湖。他参观了工厂、农村、学校,亲自拍摄了《洪湖放牛娃》《打湖草》等有生活气息的照片。当他看到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尽情地跳舞、唱歌时,开心地笑了。碧波荡漾的洪湖和来往如梭的渔船,更是激起了他对洪湖深深的爱。他还参观了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并亲笔题词:“这个博物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告诉人们,洪湖的贫苦农民当年在贺龙、周逸群这样的革命家领导下,怎样前仆后继坚持斗争,使它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对于今天还在为冲破一切束缚人民前进的阻力而进行斗争的全省、全国、全世界的青年,它实在是绝好的榜样。”

????再访洪湖,艾黎深感洪湖变化之大。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一个反映洪湖人民

路易·艾黎撰写长篇著作《洪湖精神》以及同名诗篇

革命斗争的不朽主题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他开始创作长篇著作《洪湖精神》。1981年,长江洪水猛涨,洪湖部分地区告急,当地人民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抗洪防洪战斗中。艾黎得知洪湖受灾的消息后,于4月26日风尘仆仆第四次来到洪湖,亲赴分洪口——沙口,慰问受灾的人民。洪湖人民顾全大局、承担分洪损失的牺牲精神,使艾黎进一步看到了几十年来的革命斗争所培育出的洪湖精神,也使他更加坚定了完成《洪湖精神》一书的信心。

????1983年11月14日,86岁高龄、正在北京医院住院养病的艾黎从报纸上看到洪湖再次遭受水灾的消息,他不顾医生劝阻,毅然出院,千里迢迢地第五次来到洪湖。在两天的紧张行程中,他听到洪湖人民奋力保江堤、抗灾夺丰收的动人事迹,高兴地说:“不简单,有那么多的困难,还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艾黎参观了1932年落脚洪湖的旧居,并向陪同他的同志讲述了当年来洪湖的情景。他风趣地说:“51年了,想不到我还能活着来看旧居。”此次,他参观了新建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并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在原湘鄂西苏区党的机关所在地——瞿家湾,看到原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等20多处革命旧址群,艾黎兴奋不已,拍摄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他还会见了当地的领导和群众,并挥笔写出了歌颂洪湖的诗篇《洪湖精神》。在圆满结束了对洪湖的第五次访问后,他表示,希望有生之年再来洪湖,同洪湖人民相聚,这对他来说,永远是一种幸福。遗憾的是,此行是他最后一次来洪湖。1987年12月27日,艾黎与世长辞,享年90岁。

????艾黎曾说过:“中国人民有一种精神,有一种从长征、延安、洪湖、抗战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出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充满这种高尚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建设自己的祖国,这种精神力量推动了一切。”在他眼中,洪湖这片红色沃土所孕育出的精神,就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映射出中国革命和民族之魂:敢于向天大的困难做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为了人民解放,“砍头只当风吹帽”的伟大牺牲精神。艾黎在其《湖北纪行》一书中,以《洪湖精神》一诗开篇,又以“洪湖精神”一章结尾。他写道:“洪湖精神诞生在小镇瞿家湾。不妨在这里歇歇脚,思索一下该如何造就更多的忠于洪湖精神的人,使它化为他们身心的一部分,并融合在他们的全部工作中。”

????2017年是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3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奥克兰与新西兰总理英格利希共同参观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展览时表示,要传承发扬路易·艾黎的精神。什么是艾黎精神?艾黎曾写过一首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给了我一项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事业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它使我得以置身于/前进中的亿万人民的行列/这一切多么意味深远/谁还能想到什么报酬/会比我得到的这一切更加美好。”其中所浸透的坚定不移的精神信仰和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不正是艾黎精神的灵魂写照吗?它与洪湖精神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奏响了一曲响彻半个世纪的国际主义与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琴瑟相和、激昂交错的不朽乐章。

????文中所示档案为洪湖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8月11日 总第310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