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20日,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孝感(今孝昌县)花园镇孙家畈祠堂成立,李先念任省委书记兼省长。当时,省内许多边远市县尚有国民党军队盘踞,新生政权即将进入各项社会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又面临着紧迫的清匪反霸、巩固人民政权、组织群众发展生产等十分艰巨的任务,方方面面亟需大批革命干部,因此,省委决定创办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干部学校以解燃眉之急,随后,“湖北人民革命大学”(以下简称“革大”)应运而生。
大学初建 突显三大特点
????1949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以原江汉公学、鄂豫公学为基础,在武昌创办湖北省人民革命大学,由李先念兼任校长,原省委农民部部长程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作者)兼任校党委书记、副校长,为湖北的革命和建设培养干部。同一时期,在武汉还新建或迁建了一批干部学校,如中南军政大学、中原大学、四野青干校等,武汉一时成为我党在华中地区干部教育培养的“大熔炉”和“摇篮”。但论学校规模之大、学子之多、影响之广,非“革大”莫属。“革大”的创办有三大显著特点:
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本部全景
????它是一所有秩序的干部学校。“革大”是在武汉解放初期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创办的。建校之初没有房子,便租借旅栈、公房来办理招生、考试及入学等手续。校舍也是临时筹借的,很分散,分布在以武昌为中心的邻近县镇,有黄冈县仓子埠徐源泉旧宅、武昌都府堤省女高职旧址、黄冈县仓子埠正源中学旧址、武昌县豹子澥简师旧址、黄陂县前川储才中学旧址、黄冈县仓子埠萧家大湾萧耀南旧宅、武昌民主路县中及都府堤女高职旧址等9处校址。虽然条件艰苦,但“革大”的教学秩序却井井有条。学校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设立了校部(本部)、直属大队和4个分部,各部内设有中心班和学习小组,初开办时教职工有300多名,后陆续增加至800多名。教学中统一设置预习、听报告、座谈、分组讨论、总结5个步骤,由浅入深的启发、引导和教育学生。学校还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教育工会、中苏友好协会、保卫世界和平会等各类群团组织,创办了自己的文工团和校刊《革大生活》,经常组织全校师生参加重大游行活动,丰富了“革大”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它是一所“速成式”的干部学校。为了将知识青年迅速转化为革命干部,该校借鉴“抗大”“陕公”的办学经验,以短期训练班的形式,实施理论思想教育、劳动锻炼和组织生活锻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据档案记载,“革大”从1949年6月创办,到1953年5月结束,历时将近4年,共办了4期,培养干部1.5万余人。第一期、第二期主要是为各条战线特别是广大农村培训基层干部。从第三期起,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革大”增加了会计、统计、汽运、建工等专业课,注重培养各类专业干部。以学员人数最多的第三期为例,5000多名学员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不仅学习了《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论》等教材,60%的学员还受到了专门的业务教育。毕业分配共4565人,其中,“省直财经部门和公司1306人,专县1609人,省直部委、厅、局563人,公安、司法328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全省财经、工商等相关部门工作的需要。
????它是一所“无围墙”的干部学校。办校当年6月25日的《长江日报》《湖北日报》同时刊登了“革大”的招生简章,7月组织考试入学,第一期录取了3600多人,8月1日正式开学。从学员成分看,大、中学校学生占65%,公教职员占20%,旧军政人员占10%,工人、店员占5%;从学员年龄看,主要集中在18岁至26岁之间,男女生比列约为4比1;从文化程度看,高中、大学占60%,初中毕业占3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0%。学员中许多是省教育厅报送的原国立师范学校和省一、二女师及武昌师范、汉阳简师等校的应届毕业生。
殚精竭虑 事无巨细为“革大”
????“革大”创办初期,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极大困难。筹措的公房不足,部分学员只得借住农村民房,学员入学后都要参加建校活动,如修房屋、平地面、开荒种菜、运粮帮厨等,以此弥补经费的严重不足。对此,校长李先念殚精竭虑,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学员的生活,他多次主持省委会议研究有关问题,并作出了系列重大决定和指示,学校陆续兴办起了米面厂、油厂等,开辟了办学的财源。当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方面有了基本保障后,为彻底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他高度重视基建工作,亲自坐镇指挥,指导协调。据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51年8月29日,李先念曾因“革大”建校舍所需木材(杉木)不易采购,专门给原中南农林部副部长许子威写了一封亲笔信,该信使用的是“湖北革命大学校长用笺”,内容为“子威同志:革命大学准备做一部份(分)房子,逐渐建设,请你们帮忙发给他们一张采购木料证,到湖南广西一带,约需六七百两码子,因为他们筹备在即,所以请革命大学魏秘书长前来面商,如需正式公文手续,可以叫革大补办”。1951年校部办公楼建成后,共有大小房54间,至此,建校两年多的“革大”才算有了自己的专署办公地点,随后还逐步建成了有教室和礼堂的武昌荆南街新校舍,有50多张病床的学校附属医院。
1951年8月29日,李先念因“革大”建校舍需要木材致原中南农林部副部长许子威的亲笔信。
??湖北省档案馆藏
????李先念给“革大”制定了三条校训:“跟共产党走、忠诚地为人民服务、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他经常挤出时间为干部、学员作报告,参观学员成绩展览,还为校刊、专刊题词。特别是在第一期一、二、三部先后成立时,他分别到各部驻地讲话,反复教育教职干部要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办好学校,教好学生。1949年12月29日,在第一期三部的毕业典礼上,李先念说:“今天你们叫毕业,我却说开学,经过5个月的预备学习,今天正式开学了,那是一个新的革命大学,学期很长,有的二十年毕业,有的三四十年毕业,有的五六十年毕业,可以说是终生事业。”这一极富哲理的“终生学习”教育思想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积极影响。“革大”建校方针明示:“凡入学者,即认定参加革命。”接着,李先念又勉励学员们要过好土改关,扫除歪风,克服邪气,提倡正气,把艰苦朴素的作风带到社会上去。大家积极响应号召,当台上宣布学员分配名单时,台下掌声雷动,很多学员兴奋地流下了眼泪,由衷地感激母校的培养和教育。第一期学员毕业分配后,1950年1月14日开始在武昌举行全校干部大会,在总结第一期教学经验时,李先念说:“‘革大’使这批原抱着形形色色个人打算的青年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学习后,毕业时能够做到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不讲价钱,这确实是不容易,是一个艰苦的思想斗争过程,这个成功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青年人本身的进步要求与全体干部努力的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各期学员毕业后都能争先奔赴荆楚大地的边远山区,满怀豪情壮志,不计个人得失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去,的确不易,令人鼓舞。
办学四年 完成历史使命
????1952年12月,李先念卸任湖北“革大”校长,省委任命程坦为校长。1953年,湖北省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国家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步入了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新时期。1953年3月,省委考虑到“革大”大规模速成改造知识分子、培训干部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决定停办,要求干部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当中去,得到了“革大”全体干部的拥护和支持。4月,“革大”进行了紧张迅速的结束工作:以“革大”一部为基础,组成了新的湖北省财经干部学校,后升格为湖北省高等专科学校,最后又合并入武汉科技学院,现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教职干部得到了合理安置,除大部分留在省财经干校外,其他人员被分配到省委党校、省直机关、部分中等学校、五三农场等单位。学校的校舍、校具、学员和干部档案等都进行了清点和妥善移交。5月初完成全部移交工作,至此“革大”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9月1日 总第3113期 第三版 |